1现有研究的不足
目前对排水管网监测点**的研究还存在明显的不足,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排水系统的信息化管理。主要问题包括以下**:
(1)监测点优化的数据来源依赖于实际监测数据,信息量有限。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依靠实际的监测数据,比如某一天的监测数据,选取**流量、最小流量、COD作为指标,然后进行一定的数据处理,作为衡量节点间相关性的依据。这个优化结果只能说适用于一天的排水或者降雨场景。排水管网监测点一旦确定,将是一个长期的数据获取过程。节点的代表性需要广泛,可以作为不同场景下的代表性监测点。
(2)监测点的布置和优化依赖于人的判断,主观性很强。在用统计方法对节点进行聚类分析的研究中,虽然设定了聚类原则,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人的判断,相关性的识别只是辅助作用,更多的是依赖于人对管网拓扑结构的分析和理解。监测点的最终布置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。
(3)大型城市排水管网无法优化布置监测点。现有研究中的优化对象是现有的监测点。例如,奥培以某城市的23个主排水管监测点为研究对象,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布局,而目前没有监测到的节点则不作为研究对象。一方面,现有的监测点不一定是最优的监测布局方案;另一方面,对于没有进行排水监测的区域,这种优化布局方法将不会被应用。
2研究前景
鉴于目前研究的不足,未来排水管网监测点优化布局研究应主要解决以下问题:
(1)充分利用引流模型进行模拟,获取不同场景下的数据进行规律识别。国外一些研究采用SWMM模型进行模拟,并不局限于实际监测数据。这使得在不同场景下,尤其是在一些极端降雨条件下,得到管网的运行状态成为可能。实际监测中可能存在数据缺失,但可以利用模型模拟进行补充分析。
(2)在时间尺度上综合分析各节点相关监测指标的数据。在分析节点相关性时,不仅仅局限于最大水量或最小水量等单一数据,一个降雨周期内各节点的流量曲线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。每个节点的信息将被总结为一个时间序列。通过对每个时间序列的分析,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节点,这将更加全面地反映节点的信息。
(3)减少对人工判断的依赖,加强排水管网监测点的自动识别。排水管网监测不仅是排水信息化管理的必要环节,也是海绵城市建设效果量化评估的主要数据来源。减少主观判断,将使客观评价各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效果成为可能。
(4)加强排水管网监测点布置方案的定量评价研究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优化监测点的布局,得到一套监测方案,但没有研究如何对得到的监测进行定量评价,因此无法定量评价监测方案的优劣。